冯久和:谈寿山石雕的俏色利用与形象布局

2016-02-29 15:53:33来源:冯久和

1.webp.jpg


  我从事寿山石雕创作已有50多年。在长期的艺海生涯中,颇有成就的是对花果篮和群猪题材的创作,尤其是在俏色妙用和形象雕刻方面更为突出。


  早在50年代,我雕刻的群猪作品,在寿山石雕艺坛上就很有名气。1955年创作的《猪崽满圈福满门》,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被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1959年创作的《群猪》,刊载在当时的《福建日报》上,一位记者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对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webp.jpg


  1958年后,我开始利用寿山石的天然色彩,创作以花果为题材的作品。当时,我看到用象牙雕刻的花篮,色纯白,有拼接,但造型好。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整块寿山石,利用寿山石内蕴的天然五彩俏色去雕刻花篮成功了,效果一定比象牙雕还好。


  于是,我就挑了一块寿山石试试,效果很好。从此,为寿山石雕辟出了一条利用天然色彩雕刻花果(篓)的创作蹊径。经过十几年不断探索,技艺、意境和俏色利用都日臻成熟。


3.webp.jpg

冯久和在创作中


  1972年,我利用一块重达近百公斤的寿山石,精心雕刻,创作出大型寿山石雕《花果累累》,巧妙地利用寿山石的天然色彩,雕刻成肖似天然的各种名花硕果。作品送往北京展览,誉满京城,被选作向世界发行的《中国工艺美术》画册的封面,中央电视台也选作重要节目的片头。作品在日本展出,轰动了日本艺术界,评价说:颜色逼真,光彩耀眼,就像刚刚采下的实物,活生生地摆在花篮内。日本人要出高价购买,但未能如愿,作品被国家收藏。1997年,作品又被国家邮电部选作邮票向全国发行。之后,我还创作许多大型而著名的花果、花鸟作品,如《欣欣向荣》、《鸟鸣花果艳》、《古鼎生辉》、《争艳》等,都享有盛誉。


4.webp.jpg


  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我对寿山石雕的琢磨,特别是俏色利用,说得上是苦心经营和呕心沥血。在我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这方面的印记。1972年,当《花果累累》送到北京展出时,邓小平同志莅临参观,对作品评价很高,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福建的寿山石雕,俏色利用极美、极美!”


  我从艺快60年了,为什么能在俏色取用上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除了单纯的技巧问题,更有赖于对寿山石的理解。寿山石石形不同,色彩不一,它不能像其他雕刻那样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泥稿刻制,因此在因材施艺的同时,更要因色取巧,从石头不同色彩的变化去把握蕴藏其中的规律,继而进行认真的构图。


5.webp.jpg


  我根据寿山石的不同色彩,以及对色彩的走向变化的判断,进行勾勒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寿山石天然色彩的美,把自然界千娇白媚的各种花卉鲜果搬进作品之中。


6.webp.jpg


  利用红色,来雕刻牡丹,雕刻荔枝,都很恰当,颜色和谐了,才有细工。黄色利用来刻批把,香蕉更好。如果自然石白色中间,上半段黄,下半段白,就要因色取巧,用来雕刻玉米。


  半红半黄半白的杂色,就要利用来刻石榴,石榴表壳半红半黄,石榴籽白色,这样艺术效果就很好。正因为心底有着对寿山石的深刻理解,所以在雕刻中能够对俏色利用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雕出的花果,色泽艳丽,几可乱真。


7.webp.jpg


  寿山石的俏色利用,还讲究精心和灵活多变,巧配天然。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点颜色,利用得巧妙,就能使作品大为增色。俏色利用之妙,能充分体现出寿山石雕特有的艺术风格。


8.webp.jpg


  色泽凝结、丰富的寿山石,由于得天独厚,使它鹤立于全国其他石种,使

艺人能够巧取天然。这在当时对寿山石雕的俏色利用而言,其反响与创造性是十分巨大的;而对于参观者而言,当然是不可理解的。


  在作品造型上,我也颇具特色,特别是大型作品,吸收了中国画的布局,讲究虚实、疏密,并像国画布白一样留有空间。送去摄影,艺术效果特佳,因此,凡看过我雕刻作品的人,对作品的第一眼印象就非常深刻,感到很美。


9.webp.jpg


  社会上也有人模仿我花果篮的创作,但在造型上总不尽人意,一是把作品雕成满满的一篮子水果花卉,满到看不见篮子,显得臃肿、累赘;二是原石四方形或者是三角形,成品后的造型仍是原样,没有掌握艺术的虚实、疏密对应,更没有掌握好材料的取舍关系,盲目堆砌,“淹没”了主题。


  一件好的作品,除了好的造型和俏色妙用外,也离不开鲜明的形象雕刻。熟练的技艺是形象雕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形象雕刻离不开生活的观察和摄取,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断激发主观感受,才能有鲜明的雕刻形象再现。这是浅显而至关重要的道理。


10.webp.jpg


  就拿我所创作的群猪、花果题材的作品来说,无一不是源自观察,源自对生活感受的概括、提炼。有一件事,说起来还是一则笑话:福州前屿有一个农村常见的猪圈,圈养着一只体态匀称膘壮的大母猪和一群出生才20多天的小猪崽,我每天上下班经过那里,都被母猪吁吁呼唤猪仔的场面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被迷住了,站着、蹲下,仔细观察……


11.webp.jpg


  第一天,那个看猪的小女孩还不觉得什么,第二天、第三天,她就以为我是来买猪崽的,连忙拽着她母亲来到我面前,此时的我还沉迷在观察之中而浑然不觉,直到这位养猪的大嫂问我是不是来买猪崽的时候,我才回过神来,赶紧向她解释……


12.webp.jpg


  雕刻荔枝,我都跑到荔枝园里去观察,而不是到水果摊,在细致观察中,你不难发现,荔枝在树上与从树上摘下来五分钟后,荔枝表壳上的刺就不一样了,我作品中荔枝,摄取的当然是从树上刚摘下的鲜荔枝。


13.webp.jpg


  佛手,也一样,刚买来与买来过2天之后,形象就有差异,刚买来的,新鲜坚实,饱含水份,过2天后水分挥发,就显得干瘪。因此观察要留心,否则些微的失误都会导致雕刻上的败笔。


14.webp.jpg


  我对艺术的追求是刻意、痴迷的。只要一进荔枝园,在我的眼中就只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荔枝,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有一次进荔枝园观察,我把脱下的毛衣放在自行车后架上,不知沉迷了多久,等我走出荔枝园,这毛衣早已不翼而飞了。正是这种对艺术专一的追求,使我能在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真知真美,才有雕刀下的热情洋溢,才有深深打动观众的艺术魅力。


15.webp.jpg


  我16岁学艺,师从著名石雕艺人黄恒颂。开始什么题材都雕。当时,技术不好没有饭吃,逼着你要学好手艺。我也知道,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吃过苦,下过苦功夫。


16.jpg


  在师傅的细心指导下,我刻苦学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雕刻技法,即使没有工做的时候,依然是刀不离手,对着石头细细揣摩,细细雕刻,直至晚年,仍不改对雕刻艺术的强烈追求。


  在雕刻研究所工作,经常利用废弃的石料,或者不显眼的小块石头,匠心独运地雕刻成各种充满情趣的小摆件和玲珑剔透的掌上珍玩,既提高了技艺,也为厂里创收,为此受到了厂部的重奖。


17.webp.jpg


  我有一个有利的条件,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能吃苦,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出来,在雕刻艺术的道路上,创出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18.webp.jpg


19.webp.jpg

冯久和


  别名求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17岁从艺于名艺人黄恒颂先生,早年继承师法以雕刻动物为主,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在寿山石雕界声名鹊起,后来又涉足花鸟。70年代初,冯先生从石雕厂分配到雕刻艺术研究所以花果篮这一题材而名重艺坛。擅刻动物、花鸟、群猪神态而蜚声海内外。曾应邀前往日本、新加坡、香港进行技术表演。


  冯大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研究所副所长。曾获福建省、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资料,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