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转!各种姿势下的养眼杰作!

2016-02-25 11:54:09来源:寿山石文化网

  寿山石历来石种繁多,总叫人眼花缭乱!石种就像走马灯,难免来来去去。但永远不变的是大家用在它们身上各种姿势的雕刻技法!(此处省略抒情500字)毕竟讲的多,不如看个爽,来看点养眼的石头吧!


1.webp.jpg


  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础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不少人觉得“圆雕”是“东门派”的特色,其实圆雕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所有寿山石雕刻艺人都免不了雕个几件。


2.webp.jpg

3.webp.jpg

4.webp.jpg


  常听刚玩的朋友把印钮的雕刻叫做“钮雕”。但其实钮雕是一种俗称,并不是雕刻手法的品种。论技法,这种印台上面蹲古兽的常见雕刻,还是属于圆雕作品。因此其实擅长刻钮的“西门派”对于圆雕,也是有很深造诣的。


5.webp.jpg

6.webp.jpg

7.webp.jpg


  圆雕人物也是一个大的品类,这类雕刻多注重“依形就势”、“因色取巧”,讲求根据石材本身的形状与颜色进行构思与布局,尤其注重对于寿山石天然巧色的运用。


8.webp.jpg

9.webp.jpg

10.webp.jpg


  动物类的圆雕摆件、把件也很受欢迎。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受到过“五口通商”的影响。当时由于外销需求,符合西方人审美的圆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时至今日,圆雕仍然是一种主流的手法。



11.webp.jpg


  也称镂空雕,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保留下来。上世纪末有不少经典的镂雕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陈敬祥的《求偶鸡》。这种雕刻手法早在清代,就已经运用在寿山石雕刻的领域。


12.webp.jpg

13.webp.jpg

14.webp.jpg

15.webp.jpg


  作为一种软宝石,寿山石的硬度不大。镂雕对于雕刻者的工艺是很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遗憾。细腻的镂雕在今天这样石材稀缺的年代,已经不再是主流。石种的昂贵,也让大部分的人愿意选择更多不易损坏石材的手法去雕刻。



16.webp.jpg


  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该法源于玉雕,却比玉雕更难,因为石质不比玉质坚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毁。著名的溥仪田黄三联章,就是以镂雕手法刻就。


17.webp.jpg

18.webp.jpg

19.webp.jpg

20.webp.jpg


  链雕对于石材的耗费巨大,必须先在印与印之间切出一块单独的材料,再徐徐将至雕琢挖空,成为链条的形式。这样耗时费工的作品会产生大量的“舍料”,而限于如今寿山石材“高贵”的成本,今天已经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



21.webp.jpg


  只从前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方位或贴着石料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是经典的雕刻手法之一,常常与其他雕刻手法混合使用。


22.webp.jpg

23.webp.jpg

24.webp.jpg


  博古类纹饰就是典型的浮雕手法,但其清晰简明,大部分情况下用于案头清玩。雕刻大师陈达,就相当善于使用浮雕手法进行创作。


25.webp.jpg

26.webp.jpg

27.webp.jpg


  浮雕常常能够展现出比较大的信息量,由于创作的空间更为自由,常有人雕刻典故题材,或者一些动态场景。这些非常具体的人物故事形象,具备极高的接受度。


28.webp.jpg

29.webp.jpg

30.webp.jpg


  印钮的世界里更是缺少不了浮雕的手法,这是因为寿山石经常带有伴生岩。想要去除这些干扰石色秀丽的东西,往往要付出切割或者掏挖的代价。


  石头在掏挖之后,怎样最大程度的保留其美的部分,就成了需要面临的问题。这时候最长于“依形就势”的浮雕雕刻手法,往往就成为了章材的“救世主”。


31.webp.jpg


  在清朝的不少寿山石雕刻品中,常见到在寿山石雕刻上镶嵌宝石作为点缀的习惯。这样的手法形成的一种技法,叫做“镶嵌法”。


32.webp.jpg

33.webp.jpg

34.webp.jpg

35.webp.jpg


  在寿山石已经形成独立审美的今天,人们对寿山石本身的认可度已经很高,极少有人再去做镶嵌来凸显效果。



36.webp.jpg


  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因刻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它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薄意”的技法于近代由清末雕刻巨擘林清卿所创造,类似“石上书画”,是地地道道的“文人系”雕刻手法。


37.webp.jpg

38.webp.jpg

39.webp.jpg


  薄意讲究布局合理,也讲究对线条的把握。雕刻时,一个“薄”字相当重要。雕刻太厚,则成为浮雕。薄意费工很大,难用机器辅助,几乎是纯手工的雕刻手法。虽然如此,但因其内涵的深厚文化色彩,至今仍然为人们所钟爱。


40.webp.jpg

41.webp.jpg

42.webp.jpg

43.webp.jpg


  (图片来源于集珍坊,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