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曦:雕刻这东西,是骨子里就有的

2016-02-02 11:42:39来源:寿山石文化网

1.webp.jpg


  “除了做雕刻之外,其他的也不会。”这个普通的下午,林云曦坐在他那堆满了章胚和石料的茶桌后这样说。在我们见到他的前一刻,他还在雕刻,衣袖上还有些微的石粉。


  在这些年寿山石的圈子里,大家都熟悉这个青年人的名字:师从陈达,擅长薄意、文房以及俏色的雕刻。他的作品雅致清幽,又多姿多彩,既能为人带来静谧的心情,又能让人收获绚丽的惊喜。


2.webp.jpg

林云曦


  “骨子里就有,生下来就带着”


  学生时代的林云曦学过绘画,但他对美的启蒙却并非来自课堂。林云曦的过往就像首浪漫的田园诗: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玩着乡间的泥巴、画着随处可见的花朵、用刀随手雕刻奇形怪状的小石头。


  他对于绘画和雕塑有一份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禀赋,他说这些“可能是骨子里就有,生下来就带着”的。


3.webp.jpg


  在从事寿山石雕刻之前,林云曦有着令人吃惊的丰富经历:他为寺院塑过佛像,绘过壁画,为人勾勒过画像,也在上个世纪末流行山水大画时,替宾馆的大堂画过山水图景。留青竹刻难不倒他,连设计庭院中的假山对他来说也手到擒来。


  他天生的禀赋,带着他在每一个与美相关的行当里来去自如。直到有一天,他自己第一次买下一块寿山石雕刻,这位“来去自由”的漫游者,才得到了一个锚定。


4.webp.jpg


  2006年,原本只是业余为朋友刻些小玩意儿的林云曦见到一块茶杯大小的高山晶,便随手将之买下雕刻。


  “那时候石头不像现在这么贵,原石才买了40块。”林云曦说,他也没想到,雕刻之后,这只“小晶”立刻就被人开价千元买去。刀起刀落之间,石头的身价陡涨了20多倍。从那以后,林云曦才开始正式雕刻寿山石。


5.webp.jpg


  在这个行业里,很多人是先爱上石头,再去寻求雕刻之路。但林云曦却截然相反——他是先爱上雕刻,然后才遇到了寿山石。


  他丰富的经历,在作品中产生了统一与融汇。如同五谷酿酒,成就出馥郁的香醪琼浆。


  而我们能嗅到他作品上发散出的这类“酒意”:红黄的色调在白色的石材上,可能一刀未加,放任其成为渲染于花鸟之间的沉沉暮色;晕散绞缠的色块,也会被化为飞天神女腰间鲜艳曼妙的长裙,融化在云间天际,而尺寸相去甚远的两点俏色,也会被点染做怒放的荷花与回旋的蜻蜓……


6.webp.jpg


  他说“除了做雕刻,其他的也不会”,但其实若非会的多,懂得多,又如何能做雕刻呢?这句话,或者当这样解读:对他来说,唯有雕刻是他的天性,也是他漫游艺海后必然的归宿。


7.webp.jpg


  “我不是个会做生意的人”


   “我不是个会做生意的人。”林云曦说,在开始对寿山石进行雕刻后,找他雕刻的人越来越多。


  “刻了一年,就开了一家店。这是第一家,往后一年一家,这样开起来,连开三家,都是放自己的作品。但我都没在店里,只让家里人看着。我不是个会做生意的人,市场的情况,我也没什么感觉。”林云曦说话的神态轻松,而在场的人也都能够理解:市场不管如何变化,好的东西,总不缺人追逐。


8.webp.jpg


  几年后,这个“不懂做生意”的林云曦成为了陈达的弟子,干脆把店面统统关掉,专心雕刻去了。


  谈起陈达,林云曦的兴致很高:“老师从不吝啬指教。你想学,老师就会教,这是很不容易的事。遇到这样的名师,可以学一辈子,但只怕一辈子学不完。”


9.webp.jpg

10.webp.jpg


  他指指桌上摆着的不少模型,对我们说:“(这些)都是老师的作品和藏品(翻模的),老师都同意让我制模,这样才能在作品取走后,也能对照着样本继续学习。”


11.webp.jpg

12.webp.jpg


  在他工作室的桌上,摆着大大小小的“翻模”,都是诸如硅胶、石膏制成的。大部分来源于陈达的作品,也有的是陈达的收藏品。


13.webp.jpg


  “会做这些翻模,都是以前干其他工作的时候学的。林清卿的作品,老师自己收藏了,但还是借给我做成这些教具,让我学习。”林云曦摩挲着这些宝贝,由衷的说:“光看图不够,一件作品,有刀路,有走向,有布局。只看拓片不立体,搞不清楚的,一定要反复的上手,反复的摸和看。”


14.webp.jpg


  他有过人的禀赋与自由的性格,却没有“打碎一切”的浮躁。而是愿意以和所有人一样的努力,去追寻那些既有的“传承”。揣摩与进步,永远是他雕刻路上的主题。


15.webp.jpg


  当我们看见林云曦与陈达之间合作的作品时,也能够理解为何总是如此自然:毕竟,一个站在山巅俯瞰美景的高人,总是寂寞的。当他遇见攀爬高峰,而又能与自己响应唱和的后来之人,又怎能不心生喜悦,与之结下深厚缘分呢?


16.webp.jpg

17.webp.jpg


  “面对它们的本原时,才能做得更好”


   林云曦从没有意愿成为“另一个陈达”,正如他所说,“老师是追也追不上的”,而他也无意去做一个雷同的“超越者”。他的作品有自己的路数,比如文房,也比如人物薄意,这些都是他的“突破口”。


  传统的薄意雕刻者,总是对人物“写意处理”。但林云曦的人物薄意,却是五官分明,纤毫毕现。


18.webp.jpg


  他在人物线条上的把握拿捏之精准,无疑是得益于早年为人画像的经历。从这个角度看来,他对于自己作品上的每一刀,都需要极强的控制力。


  但他在制作文房时,对待原石的态度,却又自由的令人咋舌。他从不试图“控制”这些天然之物,一块石头到了他的手中,总是不会立刻就作出设计。他要先反复的观察,去掉了所有的瑕疵之后,再去思考方向。


19.webp.jpg


  就在前不久,他得到了“如意奖”。在参赛时,别人都不过做两三件作品,他却一口气做了六件。最后一天雕刻时间,别人还在忙碌,他却已经开始休息了。


  “计划的太早,没让石头露出本质,就要不断去修改计划。石头有问题,就像人生病,去掉了,就像病好了,才能说它适合什么。”


  说到这里,林云曦拿起一块原石,用手电筒照着给我们看:“雕刻讲究一气呵成,相石的时间不会白花,把石头‘看透’,才好剥掉那些侵扰你的外因,做得更快更好。”


  有人把寿山石当做爱人,有人把寿山石当做朋友,也有人把寿山石当做孩子、当做冒险,但林云曦却只是将它们当做石头本身。


20.webp.jpg


  他说:“面对它们的本原时,才能做得更好。”


  话说的透彻,有些“禅意”,但他却似乎浑然不觉,只当一句再正常不过的闲谈。看来,上天给予他的禀赋,也许不仅只在雕凿之内,也在心境之中吧!


  林云曦 作品欣赏       


20.webp.jpg

21.webp.jpg

22.webp.jpg

23.webp.jpg

24.webp.jpg

25.webp.jpg

26.webp.jpg

27.webp.jpg


28.webp.jpg

29.webp.jpg

30.webp.jpg


 (图片来源于寿山石文化网,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点击排行